周國禎:不斷挑戰(zhàn)自我的陶藝泰斗

  一位媒體界的前輩,在參觀完周國禎的雕塑作品”葉落歸根”后寫道:“他的每一件雕塑都是一個故事,故事里孕含著一種神秘的昭示。面對他的雕塑,如同面對一個令人惶惑的夢。也許你喜歡,也許你默默無言,但震顫的靈魂感受到了泥土的親切呼喚:葉落歸根、葉落歸根……”

  周國禎天生具有藝術天賦,從小便立志投身藝術。即便是在兵荒馬亂的戰(zhàn)爭時期,在民生凋敝的動亂年代,周國禎也從來沒有中止過對藝術的追求。陶瓷藝術成為貫穿周國禎一生的生命線。

  周國禎的藝術成就之所以能夠震撼業(yè)界,不單只是來自其所創(chuàng)作的豐富的作品,也不單是因為他在陶瓷藝術材質和表現(xiàn)手法上的創(chuàng)新,更重要的,是周國禎一次又一次對藝術的反叛:年輕的時候,他反叛傳統(tǒng);年長的時候,他“反叛”自己,以源源不斷的藝術創(chuàng)作激情,不停地顛覆自己的藝術經(jīng)驗和創(chuàng)作路子,創(chuàng)造出風格迥然不同的陶瓷藝術品。作為一名早已確立了江湖地位的陶瓷藝術家,周國禎沒有固步自封,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了自我蛻變。

  啟蒙始自地方風俗

  出生在湖南安仁縣一個偏僻小山村的周國禎,在永樂江邊過著五色繽紛的童年生活。養(yǎng)狗、掏鳥窩、抓泥鰍、放皮影等,從兒時起,周國禎便和大地結緣,和泥土結緣。每年的正月十五,安仁便會有“做雞婆”的習俗:大米磨成粉,用手工捏成各種動物的造型,豬、狗、羊、雞等,用來祭神,祈求五谷豐登、家族興旺。這成了周國禎陶瓷藝術啟蒙的開始。

  6歲的時候,周國禎進了私塾。面對沉悶的《三字經(jīng)》、《千字文》、《增廣賢文》,背書、習字,周國禎味如嚼蠟,漸漸感到厭煩,上課就用筆畫記憶中的狗、鳥、牛,思想常常開小差,結果背不出書,挨了先生不少打。在私塾過了僅僅三年以后,周國禎進入了洋學堂——國民小學。在這里,他第一次接觸到正規(guī)的美術教育。從三年級起,國民小學開設了圖畫課,周國楨開始正經(jīng)地學美術。上美術課,他不開小差,學畫特別專心,下的功夫也大,作品不時被貼上學校的 “傳觀欄”。

  小學畢業(yè)后,周國禎考入縣城簡易師范學校(相當于現(xiàn)在的初中)。在這里,一位老師對周國禎日后的藝術道路影響甚深。這位畢業(yè)于正規(guī)美術學校的老師,用現(xiàn)代的美術觀念教育學生,強調寫生的重要性,這也使得日后周國禎在創(chuàng)作中特別重視用藝術反映生活。從這位老師身上,周國禎不僅打下了素描、寫生的基礎,也學到了國畫,尤其是山水畫的新知識,對學習美術的興趣更濃厚了。

  艱難輾轉的求學路

  簡易師范要求學生樣樣通,不偏科。自小就愛好美術的周國禎,打算繼續(xù)在美術之路上尋夢。入學第二年,他放棄了簡師的學籍,報考了華中高藝學校。在華中高藝,西畫、國畫、圖案、勞作(雕塑)都要學,周國禎受到了全面的美術訓練和熏陶,其藝術道路也向先寬后?拷。

  華中高藝的學業(yè)尚未結束,解放戰(zhàn)爭開始,打斷了周國禎的求學夢。1949年秋,安仁縣解放,周國禎投筆從戎,穿上了軍裝,成為解放軍46軍136師宣傳隊的一員。解放戰(zhàn)爭勝利后,周國禎重新燃起了求學的欲望。1950年8月,他考上了蘇州美專。蘇州美專注重素描的傳統(tǒng),讓周國禎打下了良好的寫實基礎。然而,私立學院高昂的學費,成了周國禎非常大的負擔。即便是半工半讀,節(jié)衣縮食,他也難以為繼,還不時需要朋友的接濟。

  為了完成自己的求學夢,周國禎又考取了公費的中央美院雕塑系。雖然在這里不用繳納學費和生活費,每個月還發(fā)5元的零用錢,但是周國禎連過冬的棉褲都沒有。為了抵御北方的嚴寒,他拼命鍛煉身體,后來硬朗的身體就是這個時候打下的基礎。在中央美院諸多名師的指點下,他的技藝突飛猛進,成了雕塑專業(yè)的高材生,成績名列全系第一,雕塑作品在1953年和1955年兩次被選送世界青年聯(lián)歡節(jié)展出。

  因“出身”下基層

  從中央美院畢業(yè)時,當時絕大多數(shù)的學生都把留校作為首選,其次是想辦法留在北京。因為成績優(yōu)異,周國禎接到學校的留校邀請。然而,富農(nóng)出身的他,對此時彌漫在首都的“出身論”氛圍感到壓力。于是,他響應學院“到艱苦的地方去”的號召,到了景德鎮(zhèn),成為了當?shù)?a href="http://m.eattheroses.com" target="_blank">陶瓷行業(yè)第一個科班出身的大學生。

  初來乍到,學院派出身的周國禎與中國的傳統(tǒng)陶瓷藝術發(fā)生了巨大的思想碰撞。在學校里,藝術創(chuàng)作講究的是寫實,但是在當時的景德鎮(zhèn),還是在沿延自古以來形成的保守傳統(tǒng):父傳子、師傳徒;創(chuàng)作題材也以傳統(tǒng)的觀音、羅漢、福祿壽三星為主。處在傳統(tǒng)與現(xiàn)代交鋒前沿的周國禎,在時代的浪尖上跌宕起伏。

  周國禎打破了景德鎮(zhèn)陶瓷在題材上的局限性,為當?shù)?a href="http://m.eattheroses.com" target="_blank">陶瓷業(yè)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。他所創(chuàng)作的寫實人物雕塑,深刻地反映了當時中國重要的社會變革,如在1955年全國“除四害”運動的背景下創(chuàng)作了《彈弓手》、1956年以作品《迎春》反映億萬人民迎接春天的到來、1960年用作品《東山在望》反映自然災害等等。這些作品大受好評,周國禎在不到30歲的時候,便獲得了景德鎮(zhèn)市政府最高榮譽,成為第一屆“陶瓷美術家”。

  文革前后的“唯美時期”

  周國禎后來把這一段時期稱為他創(chuàng)作生涯的“朦朧時期”,因為他的創(chuàng)作雖然從現(xiàn)實生活出發(fā),在題材上跨越了一大步。然而,作品還缺乏鮮明的個性特征,在造型和藝術手法上顯得平淡,對材料和裝飾的運用也略顯不足,陶瓷雕塑應有的語言特色還沒有完全凸顯,他本人對陶瓷雕塑還處于朦朧的認識時期。

  1960年代,周國禎還陶醉在自己陶瓷藝術的世界里,渾然不覺文化大革命已經(jīng)鋪天蓋地展開。周國禎為自己的創(chuàng)作付出了代價,他的作品被一些人斥之為“奇形怪狀”、“背叛傳統(tǒng)”,被當作“黑貨”公開批判、砸爛。周國禎本人也被打成了反動學術權威。但是在經(jīng)歷了文革的磨難后,周國禎的創(chuàng)作欲望不但沒有減退,反而愈加旺盛,對傳統(tǒng)以及經(jīng)驗的顛覆也愈加強烈了。

  周國禎把文革前后的這段時期定義為他創(chuàng)作生涯的“唯美時期”。這段時期,他有意地去追求陶瓷造型語言、形式的完美和華麗的釉色表層效果。例如,他把原來只適用于瓷器的彩色釉應用到結構復雜的雕塑上,創(chuàng)作了多種多樣的表現(xiàn)手法,“以種種折光展示人間世態(tài)”,以達到啟迪世人的作用。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之一《天亮了》,成型于文革剛剛結束之時,以一只早啼的公雞,暗喻粉碎“四人幫”,中華民族重獲新生。

  創(chuàng)作回歸原始

  改革開放以后,周國禎也迎來了個人藝術生涯的黃金創(chuàng)作三十年,其個人作品的風格經(jīng)過了“古風時期”和“新表現(xiàn)時期”,再一次得到了提煉和升華。他的雕塑回歸到最原始粗獷的材質和線條,風格渾然天生、天人合一,以動物為題材,寓說人間萬象。

  學院派陶瓷景德鎮(zhèn)也逐漸生根發(fā)芽,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。在周國禎的影響下,他的學生以及很多周邊的人,都接受了寫生的的手法,從生活出發(fā),用藝術表達自己切身的感受,通過經(jīng)歷絕望和痛苦思索的過程,獲得否定自身和進行新的選擇的勇氣和信心,讓作品超越永恒。